食品安全科普与网络传播专家座谈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3-05-19 03:02:27 来源:人民网科普

5月17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人民网主办的“食品安全科普与网络传播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农业大学、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出席此次活动,就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体系如何构建、怎样提高科普知识的触达率、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如何有效开展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资料图】

全方位构建食安科普体系,传播食安正能量

座谈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小松认为,构建食品安全知识体系要从“少、老、特”三个群体出发。“老”,即根据老年人生活需要和阅读习惯提供科普知识,打破老年群体在食品安全、食品营养方面存在的知识盲区;“少”,即从小培养正确的饮食观念和习惯,要将食育教育与营养教育、饮食文化相结合,从小建立科学饮食常识;“特”,指针对有不同需求的特殊人群进行知识科普,比如健身人士、追求低碳生活的群体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指出,科普传播要抓住三个关键点:即“有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工作者,以大众化的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有声”,要通过权威媒体不断发声,培养公众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信任,有效甄别谣言;“有为”,要使科普工作准确触达受众,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尹淑涛认为,科普工作不仅是观点和技术的宣传,还是一个系统的构建,包括高校科普体系的激励机制、企业对于食品安全舆论风险的把控及媒体自身对科学知识传播的严谨度把握等。

与谣言抢流量,筑牢公众食品安全信心

针对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这一话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谣言往往先入为主,入脑入心后再想清除,相当困难。我们正处在算法时代,算法会不断推送个人感兴趣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信息茧房。

如何粉碎谣言,营造良好的科普舆论环境?范志红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加强科普宣传,重复辟谣;二是重视食育,培养孩子们的逻辑观念、科学思维;三是多平台联动辟谣;四是借助各种热点事件主动进行科普。

创新食安科普生态,打造精品内容

针对食品安全科普传播工作如何提高触达率,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王蓓结合实践分享了做好食品安全科普的心得:一是科普方向要凝练在“小”,从幼儿园开始展开食育教育,学习科普知识;二是通过中国科协、科研院所和媒体的力量打造权威的科普品牌,形成高效的信息发布体系;三是破除信息不对称的桎梏,鼓励人们接受科学技术新成果;四是及时响应公众疑虑,特别是要精准抓住“老”群体受众;五是创新科普内容表现形式,在科学、权威的同时做到有趣。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内容的深入挖掘,加强科普人员系统性的知识建设,培养不同层级的科普人员,不断扩大科普知识的覆盖面。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研究员焦颖建议,在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前要进行调研,向市场征集方向和议题,以确保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