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高考志愿填报成为新的“生意经” 环球播报
发布时间:2023-06-03 18:56:14 来源:红网


(资料图片)

□梁思懿(西南科技大学)

2023年高考临近,各种“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不能浪费每一分”等话术也随之而来,同时出现的,还有各种“高考志愿规划师”。他们为考生和家长们提供一对一的咨询辅导或志愿填报软件,为其开展考后估分、讲解专业、介绍技巧、答疑解惑等服务。其中,填报软件收费从几百元至千元,一对一咨询辅导价格则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据媒体报道,在北京,该服务最贵的达39800元。

在志愿填报这个“第二战场”上,考生和家长们急于学习填报志愿规则、了解最新的招生政策,不敢错过各种信息,都想将“分数效用最大化”,以报到性价比最高的学校。在此需求下,“志愿填报指导”顺势而生。加之家长的大方买单,该服务被炒得越来越热,甚至“高价难求”。

填报志愿需要了解各地高校的招生计划、结合往年的报录比猜测今年的分数线,根据考生的分数规划出“冲刺档、努力档和保底档”,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滑档没书读”,这也是家长们选择“志愿填报服务”的主要动机。而有些机构为了提高填报志愿的成功率、打响自己的名气,鼓动考生填报较低分数即可录取的高校或专业。最终的结果可能与家长最初的期盼截然相反,更损害了考生的权益。

事实上,这些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志愿填报机构,其服务的质量与含金量并不高,还存在些许“蒙外行”“投机取巧”的意味。所谓“高考志愿规划师”实际根本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之列,这意味着该职业无需“持证上岗”,行业内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机构本身成功率如何、服务专业与否,大都来自机构的一面之词。

早在去年6月,国家教育部便发布警告称“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向考生和家长开展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精准、信息提供不准确、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但在市场的强大需求下,该服务仍然被炒得越来越热,且目前还未显现出“降温”趋势。

“志愿填报服务”流行本身,反映出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现实情况中,许多学校提供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只是流于表面,甚至没有经验老道的教师讲解,填报志愿往往只靠学生和家长在出分后的几天匆匆翻阅几本厚厚的报考指南。需要看到的是,填报志愿本身是一个需要审慎对待的过程,不仅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也需要考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综合多方因素,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在自己不了解规则的前提下,向外求助甚至为此买单本身无可厚非,但家长和考生应始终保持理性,相关机构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代替自己做出最终决定。同时,管理部门对此行业应建立更规范的监管机制,“志愿填报机构”们也应承载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更负责的心态对待“填报志愿”这件事,而非仅仅将其当作“生意经”。

标签: